新华社杭州8月15日电 题:记者手记:钱江潮里看变化
新华社记者黄筱、王俊禄、唐弢
自古以来,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不可胜数,诸如“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等等,是钱江潮声千百年来久久回荡的写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此次采访恰逢农历十八日,地球、月球和太阳的位置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和太阳的引力相互叠加,使海水出现大潮的现象。记者在钱塘江下游再睹大潮真容:潮水初临时,江面闪现出一条白练,伴之隐隐雷声,潮头由远而近,推拥而来,顷刻间鸣声如雷,一面水墙呈现于江面,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
8月4日拍摄的钱塘江大潮“一线潮”奇观。新华社记者黄宗治 摄
形之奇,气之盛,势之猛,是钱江潮的外在。站在当下,再看钱江潮,记者更多地看到了它的变化。
在钱塘江海塘,目前仍屹立在临江一线的明清鱼鳞石塘,担负着防洪御潮的重要作用,保护着杭嘉湖平原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数百年运行下来,海宁段内的部分古海塘堤脚的防冲能力已经不能满足安全运行需要,防冲加固迫在眉睫。
钱塘江北岸秧田庙至塔山坝段海塘工程(堤脚部分)位于海宁市境内。“该段海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在设计工程方案时,就多次与文物主管部门会商,做好古海塘保护。”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中心工程项目负责人陈文江介绍。
工程自2021年7月开工至今,经过修护加固,古海塘的鱼鳞构造不曾改变,而它的临江侧和基础部分更加坚固,防洪(潮)标准达300年一遇。
除了保护古海塘、挖掘其文化价值,近几年带着许多对钱塘江的好奇,一群“赶潮”人踏上了涌潮科考路,比如科考发现新潮景——鱼鳞潮就成为新晋“网红”,人们争相目睹奇观。
“对钱塘江涌潮全程追踪观测、潮景景观拍摄、岸滩地形观测、涌潮参数测量,追踪钱塘江涌潮生成、演进与消亡的全过程,可以为钱塘江观潮景观资源的利用、沿江景观带的建设和高标准海塘建设提供依据。”浙江省钱塘江涌潮研究会会长徐有成说。
钱塘江下游的最大支流曹娥江入海口,这里的强涌潮闻名天下。然而诗人笔下的雄壮景致,曾经于两岸百姓而言却是无尽的苦难。“潮水一来心发跳,年年搭舍年年逃”映射出涌潮来时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8月4日拍摄的曹娥江大闸。新华社记者黄筱 摄
2005年12月,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在强涌潮地段建闸,是世界性难题。3年后,大闸28扇闸门落下蓄水。
“建设者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创造了奇迹。”原曹娥江大闸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徐青松说,大闸建成后,曹娥江一举告别千古涌潮,上游蓄清水为平湖,下游挡海潮于无形。
在曹娥江大闸的核心区,我们发现这位治水驭水的“铁汉”也有“柔情”一面:28孔挡潮泄洪闸整齐地排列在611米长的堵坝上,特殊结构赋予它应对潮水冲刷的“超能力”。
大闸左右两侧各有一条长400多米、宽2米的鱼道,为洄游性鱼类留出“生命绿道”,让它们找到“回家”的路。工作人员介绍,大闸建成至今已在鱼道中观测到30多种鱼类,与建闸前种类无异,保障了鱼类的种群数量和生物多样性。
曹娥江大闸不仅守护着两岸百姓,更守护了钱塘江流域水下的勃勃生机。
夏日夜晚,钱塘江夜游码头人头攒动,乘着游船欣赏两岸风光成为游客来杭的热门文旅项目,亚运场馆“大小莲花”绽放江边,高楼林立、霓虹闪烁见证着城市拥江发展的欣欣向荣。
钱江世纪城是钱塘江下游南岸的一颗新星,“超级江堤”的打造让它成为靓丽的滨水岸线,堤防不仅有防潮防洪功能,还创造了绿色生活空间。
“我们首次在钱塘江涌潮河段设计了堤外绿化,丰富了迎水面视觉;堤顶还建了彩色沥青防汛道路,将防汛道路与内侧的市政道路结合,把临江空间以公园形式还于市民。”杭州市萧山钱江世纪城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介绍。
“弄潮儿向涛头立”,钱塘江海塘应涌潮而生,抵御海潮、守护一江安澜,成为浙江省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现如今,海塘不只是防汛防台风的生命线,更是人民共享的生态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