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滕继濮 符晓波
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地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鹭岛厦门,在2022年实现了排名首位的经济增速。锤炼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以下几个选项,厦门如何选?
(资料图片)
A:全力支持科技创新
B:布局培育未来产业
C:深度融入开放格局
厦门:全要,还不止于此。
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城市,厦门持续向世界释放吸引力,高起点谋划创新发展,将科技创新引领作为发展主要动力,不断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新优势。
全力支持科技创新
“在公司连年亏损的情况下,我们得到持续的资助,十年磨一剑,最终研制出具有国际品质的国人可负担的疫苗。”6月19日至21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走进厦门,在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成向记者介绍,该公司历经十余年研制出两个广为人知的重磅疫苗:全球首支戊肝疫苗和首个国产HPV疫苗(宫颈癌疫苗)。
生物医药类研发投资大、周期长,作为福建省唯一一家从事疫苗研发生产的民营科技企业,该企业能在十几年间实现成果突破,成长为龙头企业,离不开市政府的大力扶持。
一直以来,厦门把科技创新摆在重要位置,高质量培育创新主体、高层次建设创新平台、高标准构建创新机制、高水平培育创新人才,加快把发展动能转换到依托科技创新上来。
厦门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曹伟民说,依托政府引导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创新研发形态,万泰沧海与养生堂和厦门大学共建的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摸索出可持续发展的产学研模式,破解了科研与市场“两张皮”难题,使科研成果顺利实现产业化。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是厦门现代产业体系4个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曹伟民介绍,在各类创新举措下,厦门目前聚集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企业1400多家,拥有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159家,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21家,上市企业10家。
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发挥了关键作用。近年来,国产首支宫颈癌疫苗、全球首支鼻喷新冠疫苗、“厦门科技壹号”卫星等标志性创新成果不断在厦门涌现。
布局培育未来产业
不闻机器轰鸣、不见工人忙碌,全自动生产线上,储能电芯飞速下线。坐落于厦门火炬高新区的海辰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3年,即实现国内储能电池交付项目第一、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速第一。
“现在订单供不应求。”在该公司联合创始人、总经理王鹏程看来,是政府超前认知和园区鼎力支持让企业赶上了好时机。
4年前,在多地对储能产业前景举棋不定时,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向这家年轻企业抛出“橄榄枝”,不到两年时间,5条先进生产线全部建成投产并实现收益。
2019年,厦门启动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工程,由厦门市委、市政府统筹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包括海辰储能所属的新能源、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重点培育。
如今,作为厦门最大的制造业发展平台,同翔高新城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平板显示等产业领域,以龙头引领,“链动”一批上下游企业落地生根。
不断寻找、布局新赛道,2022年厦门强化顶层设计布局,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推进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紧跟技术前沿、紧贴企业需求,谋划推出一批更精准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深度融入开放格局
“我们的合作伙伴和业务遍布全球。”在位于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的中国(厦门)全球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李正林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这里可同时容纳12架宽体飞机和5架窄体飞机的机库一直处于“满仓”状态。
“厦门航空维修业最大的特点是超80%为境外维修业务,参与国际分工程度高。”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局长代斌介绍,作为我国最早发展航空维修产业的地区,厦门把发展航空维修业作为提升国际高端产业竞合力、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的抓手,通过航材税率调降、大力引进人才等政策,吸引16家航空维修企业落地厦门,参与国际分工合作。
正在建设中的厦门翔安机场,塔吊林立,一派繁忙,由中建三局施工的航站区二标段指廊工程主体结构将于今年9月全面封顶。这是全球少见的海岛型机场,2022年全面开工,预计2026年将正式通航。
“机场建成后,厦门市将开启‘双机场’时代。”厦门市机场片区建设指挥部常驻副总指挥吴洪钦介绍,机场核心区规划面积超过20平方公里,能满足多种大型飞机的起降要求,预计终端年旅客吞吐量可达8500万人次。
积极融入国家全新对外开放格局,厦门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使近者悦,远者来。已在厦门发展31年的合资企业厦门ABB开关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剑波说:“厦门持续通过打造更加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为外资企业提供发展沃土,这增强了我们在厦门持续投资的信心!”
标签: